Eric notes

鬼谷子七十二術完整版(值得收藏,研讀 )

【國學: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鬼谷子(西元前400-西元前320年),姓王,名詡,又叫王禪、王利,號玄微子。一說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華夏族員,一說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一說是戰國時期魏國鄴(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人。

鬼谷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的開山祖師,鬼谷子常入山采藥修道。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谷子的稱號,為老學五派之一。

鬼谷子曾任楚國宰相,身懷曠世絕學,智慧卓絕,精通百家學問,是縱橫家的鼻祖,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謀略家、兵家、陰陽家、外交家、語言學家、法家、名家、發明家、醫學家,更是偉大的教育家。

鬼谷子教育了許多學生,所以也被後人稱為鬼谷先生,鬼谷子才是鬼才的真實寫照,他教育出來的學生都是戰國時期叱咤風雲的人物,那也是古代歷史中最成功的老師之一了。鬼谷先生的智慧教育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呂不韋、白起、李牧等500多位精英!

老學五派為:”蘇、 張( 指蘇秦和張儀) 、 鬼谷一派;申、韓一派; 楊朱一派; 莊、 列一派;關尹、 尹文一派。”據小說演義中描繪稱他通天徹地,人不能及。以下是鬼谷子七十二術無缺版。

王禪老祖簡介

寧波府志雲:「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西周時人。」道藏目錄記載:王詡,晉平公時人。晁公武談志謂:鬼穀子,戰國時人,隱居穎川陽縣的「鬼穀」中,常入雲夢山采藥修道,因以自號鬼谷先生,長於養性治身,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張儀師之,受縱橫之學〔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錄異記謂鬼穀子姓氏:「自軒轅歷商周,隨老君西遊,周末復出,居漢濱鬼谷,弟子一百零八人,惟蘇秦張儀不慕仙道,從學縱橫之術。」鬼穀子被尊為中國「智聖」,著有「無字天書」等流傳於世,主要著作有《鬼穀子》及《本經陰符七術》。《鬼穀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而《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鬼穀子成道後,聖號「王禪老祖」,又稱「禪師菩薩」、「禪師爺祖」,天界尊號為「玄風永振天尊」。

第一計 陽謀狡計

鬼谷子曰:”智略策略,各有描繪,或圓或方,或陰或陽,聖人謀之于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成者,積德也。”

策略,有狡計和陽謀之別,在任何情況下,咱們都不行小看對方,因為作業、環境、情報都有假的。

所以聖人應當不行捉摸。鬼谷子所謂”陰”,是謀之于陰成之於陽。

第二計 扭轉乾坤

鬼谷子曰:”故靜固志意,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

鬼谷子認為,當局勢對咱們晦氣時,咱們有必要想方設法地修養自個的精力力氣,因為只需自個的精力力氣健旺了,才幹夠扭轉乾坤。

第三計 各個擊破

鬼谷子曰:”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

鬼谷子認為:要想使對方的威勢渙散,咱們有必要效法伏熊,伺機而動,各個擊破。

第四計 如閉如卦

鬼谷子曰:”環轉因化,莫之所為,退為尤儀。”

鬼谷子說:在作戰時,咱們有必要象圓環那樣見機行事,作業自若,使別人不知道自個的實在情況。

第五計 盜盡天機

鬼谷子曰:”是以聖人居六合之間,立身、禦擊、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象之宜。”

鬼谷子認為,一個高超的人,在瞬息萬變的事物中,應及時捉住事物轉化的機遇,去調整或履行自個的方案。

第六計 一言興邦

鬼谷子曰:”聖人所貴道誇姣者,誠以其能夠化險為夷,救亡使存也。”

世人說話隨口而發,一言錯出,遺禍無量。

第七計 眾不敵寡

鬼谷子曰:”將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

一自個,一旦他違反了事物的翻開規矩去幹事,即使一時具有健旺的實力,也一定會失利;一自個,假如能遵從事物的翻開規矩去幹事,那麼,即使如今勢單力薄,也能以少勝多。

第八計 計中狡計

鬼谷子曰:”凡趨合倍反,計有造合,化轉環屬,各有局勢,重復相求,因事為制。”

世上萬事千變萬化,一個主帥,有必要拿出多個策略去敷衍不斷改動的情況。

第九計 六合無常

鬼谷子曰:”六合所改換,既有改換,豈能持久乎?”

六合之間,理本一向,沒有不變之氣候,沒有不變之人事,一自個只知一味地信賴即成的傳統,而不知道改造,他就一定被年代所篩選。

第十計 移風易俗

鬼谷子曰:”曲則全,枉則過,滿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移風易俗是國際萬物翻開的一個規矩,悉數的立異,都是在傳統的根底上立異,沒有對傳統的承繼,就無法談立異。

只需對傳統有了徹底的瞭解,才幹對其間的精華和糟粕辨明,然後,除掉傳統中的糟粕,將傳統中的精華有些加以發揚光大。

第十一計 登高望遠

鬼谷子曰:”智用於世人之所不能知,亦能用於世人之所不能見。”

世人不知道的東西,世人看不見的東西,智者獨能明察秋毫。

第十二計 翻手為背

鬼谷子曰:”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藉以陰陽禦其事,陽動而行,陰占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

變是萬物翻開的規矩,咱們只需運用靈敏的而不是機械的辦法來處理咱們面前的作業,才幹勝不驕敗不餒。

第十三計 忤合深謀

鬼谷子曰:”凡趨合倍反,計有合適,化轉環屬,各有局勢,重復相求,因事為制,成於事而合於策略,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策略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所以忤於彼,忤于此反於彼,其術也。

用之全國,必量全國而為之;用之國,必量國而與之;

用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身,必量身段氣勢而與之。巨細進退,其用一也。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就桀,然後合於湯,呂尙三就文王,三入殿,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于文王。”

第十四計 暗度陳倉

鬼谷子曰:”聖人之道陽,愚人之道陰,聖人之制道,在隱與匿。”

聰明的將帥,通常會製作一些假像利誘敵人,暗地裡卻進行著制敵於死命的做法。

第十五計 一點打破

鬼谷子曰:”從外制內,事有因,由而隨也。”

咱們要想從外部操控別人的心裡,就應當懂得:有必要捉住事物的要害環節,悉數疑問就能夠方便的解決了。

第十六計 視微成巨

鬼谷子曰:”察其事,論萬物,別男女,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一個準確的人,能夠依據纖細的預兆,去推知潛在的嚴峻作業。

第十七計 主客互變

鬼谷子曰:”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有者積于曲也,有餘者積於不定也,此其道不行也,軟弱勝於剛烈,故積弱能夠為強。”

比賽主客之勢,則有變客為主,變主為客之術也。

第十八計 納叛招降

鬼谷子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衛,拒之則堵塞。”

一個聰明的主帥,應當有一種宏偉的政治家氣勢,他不回絕任何一個想要歸附自個的人。

第十九計 應敵而動

鬼谷子曰:”然後應之,事無不行。”

所謂”應”,是”迫然後動””不得已而起”,這兒的”應”不是消沉的”無反抗主義”,而是以無為抵達無不為的一種辦法。

一自個,假如處處爭強要強,他的膂力、精力一定耗費得快,生命不會草率行事,而是不斷的操練自個的膂力毅力,一向抵達能徹底旗開得勝的時分,他才會有做法,也即是說,他不鳴則已,一舉成名,不動則已,一動就勢不行擋。

第二十計 三教九流

鬼谷子曰:”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求近,其有隱括,乃可掙,乃可求,乃可用。”

一自個要想幹出一番作業,就有必要廣泛的招納各方面的人才。鄭國子產是一個作業擇而能使的人,公孫諢能知四國,火而善辯,裨諶、馮簡矛能斷大事,子大叔美而善寫,遇國與國之事,子產問公孫諢,然後與裨諶計議,再讓馮簡矛判別作業的可行性,一旦作業成功,再讓子大叔寫文來應對來賓。

第二十一計 散縱連橫

鬼谷子曰:”用分威散眾之權,以見其兌威。”

一個聰明之士,能損壞敵人的聯盟聯絡,然後增強自個的威力。

第二十二計 飛鉗破敵

鬼谷子曰:”飛鉗篇謂”立世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對錯之語,見表裡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用或稱財賄琦珠、白玉、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服侍見間以箝之,將用之全國,必量權度能,見地利之盛衰!

制地形之廣狹,艱險之難易,公民財賄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說其所望,以飛鉗之辭,鉤其所好,以箝求之,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三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合之,以意宜之,此飛鉗之綴也。

用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從,可箝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總歸,鬼谷子所謂”飛鉗”,即是立勢制勢,即是運用各種辦法,構成一種局勢,使得對方、集團或敵國,不能不受我的脅持與操控,並且不能脫節,即”綴而不失”。

第二十三計 料敵如神

鬼谷子曰:”寂然不動,感而遂能全國之敵,能知於知,見於不見。”

智者通常能透差錯綜淩亂的景象,把握敵人的實在意向。

第二十四計 間不能人

鬼谷子曰:”籌集萬類之一向,達人心之理,見改動之朕焉。”

智者通常能從細小的細節中捕捉到嚴峻作業的預兆,識破敵人的狡計。

第二十五計 弱可攻強

鬼谷子曰:”故為強者積於弱也,也有者積于曲也,有餘者積於不定也,此其道術行也,柔勝於剛烈,故積弱能夠為強。”

弱與強,都是相對而言,在一定的情況下,弱也能夠攻強,並能獲得成功。

第二十六計 惹是生非

鬼谷子曰:”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義類,說義無量”。

盡管天道混混沌沌,君主或將帥也能夠由此去推論出生上萬物改動的道理,闡明無量無盡的奧妙。

第二十七計 海市蜃樓

鬼谷子曰:”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

準確之士,他長於運用言詞,去構築一個烏托邦的國際,調集己方人的生動性,誘惑敵人上鉤。在這兒他要極力運用三寸不爛之舌,將自個陳說的東西說得無比誇姣,具有劇烈的誘惑力。

第二十八計 帶兵帶心

鬼谷子曰:”攝心者,人系其心於己。”

帶兵,有必要要以帶心為最高的準則,有必要使每自個心裡遵守。

第二十九計 一舉兩得

鬼谷子曰:”或因而,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敵下。”

一個策略能夠收到多種作用為佳。

第三十計 四兩千斤

鬼谷子曰:”何謂量權?曰:度于巨細,謀於眾寡”。

一個統帥或許將領,應當至交知彼。這麼,他就能以”四兩”之力巧勝”千斤之力。

第三十一計 萬金間敵

鬼谷子曰:”事皆有內捷,索使本捷或結以財賄,或結以采邑。”

以厚金去進行活動,通常能收到戰場上得不到的作用。

第三十二計 制人行權

鬼谷子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治人者,握權也,見制人者,制命也;道貴制人,不貴制於人也;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失命。”

所謂握權者,知權變;,握其機而應之,使與國家示於我,而為我助,不為他國所爭,制人而不見制于人,全在自動行權,一人被逼,悉數作業都將被弄糟。

第三十三計 謀泄無功

鬼谷子曰:”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

一個將帥或許統領,要想獲得對作戰的成功,有必要得嚴守隱秘。

第三十四計 怒傾帝王

鬼谷子曰:”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怒者,動也。”

準確之士,不只能以言語說動諸侯,並且能以激怒帝王的辦法,使帝王為他的言詞而感動。

第三十五計 萬年大計

鬼谷子曰:”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

一個智者,他的目光遠大,不會因小失大,貪心近利而損名聲。實在的才略絕不是貪近利而疏忽大計遠略的小聰明,而是既要面面關顧,又能雷厲風行的興利除弊,既足智多謀,又能不拘於習氣辦法。

第三十六計 無形之勢

鬼谷子曰:”勢者,好壞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

時局,對於一個統帥或許將領來說是很首要的,他應當在世人都未留心的時分,悄然的做法,然後等待機遇,一舉成名。

第三十七計 不戰為勇

鬼谷子曰:”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全國比之,神明也。”

賢達之士,通常能夠在不耗費軍費,不交兵的情況下,就能使敵人罷兵求和。這麼的人,咱們常常將他比作”神明”。

第三十八計 霸者之資

鬼谷子曰:”諸侯相抵,數不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一旦國家存亡存亡之際,那些鶴立雞群者,就應當挺身而出,捉住機遇去樹立一番霸業。

第三十九計 無百年敵

鬼谷子曰:”世無常貴,事無常師,反所以,杵於彼,其術也。”

世事改換無量,今日的兄弟或許即是明日的敵人,今日的敵人,也或許明日就會成為咱們的兄弟。

第四十計 降人引路

鬼谷子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易燃,平地灌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手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

一個將軍或許統帥,他要壓服運用別人的將卒,一定要投其所好,使其對自個有一種感恩的心思。

第四十一計 招賢攉奇

鬼谷子曰:”策略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

結法的品種許多,有內結、外結、生結、死結等。張良友項伯,這是”內結”,張儀、蘇秦的合縱連橫法,這是”外結”,以德服人,以惠懷人,為民某副,為國圖利,這是”生結”,表彰死者,勸慰死者親屬,這是”死結”。

第四十二計 推己及人

鬼谷子曰:”無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

不要拿別人不想要的東西,來逼迫人家承受,不要拿別人不瞭解的事去說教別人。

第四十三計 反有所得

鬼谷子曰:”欲強反劍,欲高反下,欲取反予,此言反聽之道,有致使誘之。”

相反的事物,不只相生相成,並且本身就包富含對方的要素在內,有些作業,外表上看來對自個無益,而實習上卻給自個帶來很大的利益。

第四十四計 退避觀戰

鬼谷子曰:”郤無極大,禦無健旺,則背可脅而並。”

退避能夠觀變,強弱是能夠彼此轉化的。

第四十五計 脫困之法

鬼谷子曰:”中經,謂振窮趨急。”

鬼谷子講的即是怎麼搶救處於艱難,有急難者,一個有宏願的人,不管遭遭到啥環境,他都能堅持自個的崇奉,為了脫困,他能受世人不能受之苦,償世人不能償之味,只需這麼他才幹幹出一番作業來。

第四十六計 以靜制動

鬼谷子曰:”全國之牝,常以靜勝牝,牝[pin]以靜為下。”

環境老是有改動的,人事老是有紛爭的,在紛擾的世事中,只需持一顆安靜的心去對待,才不會墮入神智迷亂的地步。

第四十七計 千金買馬

鬼谷子曰:”用賞貴信,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

一個君主,他應當有一種傑出的德行,只需這麼,才幹招募到賢達之士。

第四十八計 兼弱攻味

鬼谷子曰:”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謙,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謙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

聰明的人,應當懂得運用別人的缺點去進犯他。

第四十九計 錄功遺過

鬼谷子曰:”是故智者不必其短,而用與人之所長,智者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聰明的君主對待臣子,應當寬宏許多,多記他們的勞績,少記他們的過錯,這麼臣子通常會因謝謝而以身相報。

第五十計 下詔求賢

鬼谷子曰:”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澡堂。”

聖明之人,應當想方設法去收攬人才。

第五十一計 死後之計

鬼谷子曰:”綴去者,謂綴己之系言,使有餘思也。”

賢達之士,即使脫離了人世,咱們也通常厚意的懷念他。

第五十二計 退兵制兵

鬼谷子曰:”有退兵之術,有制兵之法,入軍不被甲兵。”

只因心常喧囂,施德行善,雖獨身而入,主帥親其賢軍,住卒親其德,敬畏之不暇,豈有加害者乎?

有存亡之機,動態之際,有收支之竅,制之者,無處不是生我之門;縱之者,無處不是死我之地;其所收支表裡,全無死地。

比方,陸行不遇兇虎,此恰是無死地之驗也。非有遠獸之法,非有禁獸之術,不行。

第五十三計 大賢無敵

鬼谷子曰:”善變者審知地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

賢達之士,能翔實審視地輿環境,上能通曉地理天象,能夠跟著四季的改動,奴役全國之物。

第五十四計 攻國攻敵

鬼谷子曰:”制人者握權也。”

在鬼谷子看來,在攻擊敵國時,還要向敵國之包容主張攻擊。

第五十五計 兩力均衡

鬼谷子曰:”少則能夠得眾,故積缺少能夠為有餘。”

世上萬物,既仇視又同一。

第五十六計 以隱為顯

鬼谷子曰:”用人之道,用之必隱,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藏匿,無所索之,此謀之大本也。”

聰明之士,通常不會處處張揚自個的利益,而是處處讓人。

第五十七計 伏間取勝

鬼谷子曰:”熊之捕擊,必先伏然後動,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伏意以視間。”

聰明之士,不只長於在戰場上用兵,並且長於用匿伏下的人員去爭制成功。

第五十八計 矯枉過正

鬼谷子曰:”聖人見萌發覷隙,則抵之以法,世能夠治,則抵而塞之,不行治,則抵而得之。”

一個聰明之士,一旦國家政治呈現了危機時,他就要用王法來搶救,假如情況格外危險,他就有必要用嚴格的刑法來處理紛變的人事。

第五十九計 強而避之

鬼谷子曰:”古之善用全國者,必量全國之權,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

賢明之士應當對強弱之分有一個瞭解的瞭解,懂得避強就弱。

第六十計 誘敵之誘

鬼谷子曰:”聖人所誘,愚智之事皆不疑。”

聖人誘愚,則閉藏之,誘智,則撥之以情。

第六十一計 直接查詢

鬼谷子曰:”審定有無,以正本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

想查詢一自個的真假,咱們通常從他往常流顯露來的嗜好和性情去判別。

第六十二計 養虎為患

鬼谷子曰:”故勝者鬥其攻勢,茍進而不知退,弱者聞衷其負,見其傷,則健旺力倍,死而是也。”

成功者假如為了一時的成功沖昏了腦筋,只知道誇耀自個的成功,腦筋,只知道誇耀自個的成功,而不瞭解得持續追擊敵人,則一定會給自個帶來禍患,弱小者與一旦從沖擊中清醒過來,發揚蹈厲,他的力氣就得到空前的強壯。

第六十三計 片面大害

鬼谷子曰:”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有些作業,外表上看來,如同辦的很順暢,而實習卻恰恰相反,這就懇求賢達之士防止犯”片面大害”的差錯,深化日子,查詢研討,瞭解真情,不然,只從片面志願動身,一定害人害己。

第六十四計 欲將取之

鬼谷子曰:”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

咱們想要從對方那裡占取啥,就有必要先給予一些,只需這麼,咱們的意圖才幹抵達。

第六十五計 善用敵人

鬼谷子曰:”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

在戰役中,一個君主或統帥,不只需能委任己方的賢才,並且也要運用敵人內部的仇視,使敵人中的一些人為他所用。

第六十六計 孤掌難鳴

鬼谷子曰:”出無間,入無聯,獨來獨往,莫之能止。”

人多不一定恩那個取勝,孤掌也宣告動態,只需真理在咱們手上,咱們就將無敵于全國。

第六十七計 好壞有關

鬼谷子曰:”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其用或稱財賄、琦瑋、珠玉、避白、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

要使對方聽你的話,你就有必要要給他指明好壞之道。

第六十八計 製作敵人

鬼谷子曰:”鬥郤者,鬥強也。”

所謂敵人,即指一種對自個持歹意的力氣,人假如沒有仇視的力氣,就不會”相反相成”,作業上你有必要有一個假想敵,將來打敗這個假想敵,你才會不斷的極力,進步。

第六十九計 以敵為師

鬼谷子曰:”效之於人,驗去亂之前,吾歸於誠已。”

一個眼光遠大、胸襟宏願的統帥,不只以先賢為師,有時,還要長于向敵人學習。

第七十計 耳食傳謠

鬼谷子曰:”金門空物,眾口能爍之,則以眾口有私曲故也。”

世多耳食之流,如聞群有譽甲者,則以甲為偶像,甲之一言一行,皆認為然,而不去深究甲言與行之實在,譽其者或許對甲並不徹底瞭解,而聞者更是耳食之言。

第七十一計 潛人基地

鬼谷子曰:”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

一個智者,長于捉住戰機,差遣人員潛入敵人心臟,通常能取滿意想不到的成功。

第七十二計 修成正果

鬼谷子曰:”真人者,與天為一,而知之者,內修煉而知之,謂之聖人。”

人,通過長時刻的修煉,才幹與”道”相合,抵達這種地步的人,叫做”真人”。

鬼谷絕學——本經陰符七術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原文及譯文

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物化。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譯文:

盛神法五龍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須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包含著五臟的精氣,精神是五臟精氣的統帥,心是精神的依託之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偉大,所以養神的方法歸結為道。道是天地的開始,道產生一,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的創造,天的產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著無形的化育之氣,在天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有誰能看到它,沒有誰能叫出它的名稱,只好叫它做“神靈”。

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變化的開端。因此,人們只有用道德涵養五氣,心裡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術。道術是根據道而採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氣按規律活動的結果。精神是道術的使者。人體的九竅、人體的器官,都是氣進進出出的門戶,都由心所總管。 直接從上天獲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與上天結成一體而掌握道的人。透過專心學習磨鍊而掌握道的人,叫做聖人;聖人是觸類旁通而掌握道的。人類的肉體與性命,都是出於天地的造化。

要想使精神旺盛就應該仿效五行之龍。何謂盛神?體中有精、神、魂、魄、志等五氣,神氣居於首要的統帥位置,心是精神的依託之所,德是神氣的制約。養神的途徑,應該是讓心與大道合一。道,先於天地而存在,是混沌元氣的本源。萬物的化育,天地的化生,都是由道來完成的。它恢弘無形,化養五氣,在天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人見過它的形容,沒人知道它的姓名,所以只好將它視作神靈。所以說,道是神靈的根源,是世上萬事萬物的母體。因而,人們才能養頤五氣,心才能獲取元氣,才能產生種種外在道術。道術,是心氣向外擴散的表現形式,神是心氣與道術的傳導者。口鼻目耳等九竅和心肝肺等十二髒,是心氣外散的通道,它們的功能反過來又制約著心。生來就具備種種道術的人,叫作真人。真人能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通過內在修養訓練而懂得道術的人,叫作聖人。聖人是通過觸類旁通而掌握道術的。就一般人而言,他們是與元氣並生的,出生後隨著萬物變化而變化。他們懂得權術,是靠感官的學習。有了疑惑,靠心志思考和感官外察來解決。心志離開了感官,疑惑便不能通解。若要疑惑通達,就必須養頤五氣,特別是要讓神氣歸於心舍,這一過程就是由惑到知的轉化。在轉化過程中也產生五氣,即志、思、神、德等,其中神是統領。神情安靜祥和就能養氣。養氣能使五氣和順,志、思、神、德就不會衰竭,向四方散發威勢,那麼外界局勢就會被我們控制、掌握,什麼事都可以辦到,長存不散,這就叫作神靈般的轉化境界。掌握這種神靈般轉化手段的,就被稱為真人。真人能與天地合同為一,抱守元氣而化育萬物萬類,上懷蒼天生物之心,下懷大地養物之德,不專注於志、慮、思、意諸道術而諸道術自生,四周局勢自然被控制。縱橫策士們通曉了這番道理,就能使精神旺盛充沛。神盛之後才能培養志意。

養志法靈龜

涵養志意要效法木然無欲的靈龜。之所以要涵養志意,是因為心神思慮不暢達的緣故。當人有欲望時,就一心一意地思慮這種欲望。所以說,志意是受欲望驅使的。欲望過多,就會心神渙散。心神渙散,志意就會衰退。志意衰退,思慮就不暢達。所以說,心神專一了,欲望就無從顧及。欲望無從顧及,志意就不會衰退。志意不衰退,思路就會暢通無阻。思慮暢通就會髒氣和通。髒氣和通了,亂氣就不會在胸中煩擾了。所以,在內涵養志意,在外就會明知別人。養志,就能心氣通達;知人,就會明確職責、善任善用。想要使用某人,必須先知道他能否養志,了解他元氣、髒氣的盛衰狀況,觀察他的心志如何,考察他的理想所在,了解他的才能大小。若不養志,心氣就不穩固。心氣不穩固,思路就不暢達。思路不暢達,志意就不堅實。志意不堅實,應對能力就不強。應對能力不強,就會志氣喪失而心氣虛竭。志氣喪失心氣虛竭,神氣就會蕩然無存。神氣喪失必然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心、神、志三者就不能協調行動。由此可見,涵養志意,務必從安己去欲開始。自己安定了,志意就會堅實。志意堅實了,自己的聲威氣勢就不會分散減弱,神氣就固守於胸中,就可以分散別人的威勢了。

譯文:

養志法靈龜

心培養志向要效法靈龜。之所以需要培養志向,是因為如果不培養志向,心的思想活動便不會暢達。如果有了某種慾望,老是放在心裡考慮,那麼,志向便被慾望所役使。慾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志向衰弱了,思想活動便不暢達。心的思想活動專一,慾望便無隙可乘;慾望無隙可乘,志向意願便不會衰弱;志向意願不衰弱,思路便會暢達。思路暢達,和氣便流通;和氣流通,亂氣便不會在胸中煩亂。所以,對內要培養志氣,對外要了解人。培養志氣就會心思暢通,瞭解別人就會職責明確。如果要把培養志氣之術用於對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養志氣的。瞭解別人的志氣的盛衰狀況,就可以培養他的志氣:觀察別人的志趣愛好,就可以瞭解他的才能。

如果不培養志氣,心氣就不穩固;心氣不穩固,思路便不通暢;思路不通暢,意志便不堅實;意志不堅實,應對便不理直氣壯;應對不理直氣壯,就是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的表現。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說明他的精神頹喪了。精神頹喪,便會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可能專一地探求、領會事理。由此可見,培養志向的重要。如何培養志向呢?首先要從使自己鎮定開始;自己鎮定了,志向意願便會充實堅定;志向意願充實堅定,威勢就不會分散。精神明暢,經常固守,就能夠震懾對方。

實意法螣蛇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譯文:

實意

充實意念應效法無處不至的螣蛇。充實意念,就要心平氣和、思慮深遠。心境要平安寧靜,思慮要深遠周到。心境平安寧靜,就會產生神奇謀略;思慮深遠周到,計謀就會成功。奇計產生後心志就不會煩亂,計謀成功後就沒人能阻擋我們取勝。意志思慮既定,心境就會順遂平安。心境順遂平安,行為就不會錯亂,神氣就能自得。神氣自得就會精神專注。反之,若智識和心氣客寄體外而不能在心中紮根,奸邪之氣就會乘虛而入糾纏於胸中,陰詐計謀也會攻入心中迷惑我們,那麼就會言不由衷,說辯蒼白無力。所以,一定要信守心術,固守真一之氣而不隨流俗。要靜待對方開誠相見,把真心實意向我們傾吐,以把握聽辭觀言的揣情良機。計謀策略,是生死存亡的關鍵。

對方不交心給我們,我們的揣情摩意失敗了,那麼得到的信息就不可靠。這樣,錯過了揣情良機,計謀決策就會失誤。那麼我們的意念中就缺少可靠信息和可行計策,虛落空蕩而無憑依。所以,佳謀良策的籌劃,在於充實意念。充實意念,必須從錘鍊心術開始。要靜泊無為以處世,使五臟之氣安靜,使六腑之氣和順,使精、神、魂、魄諸氣各安其所,才能做到內視臟腑,反聽體音,使志意思慮安定,如入太虛神境,以等待神氣往來於體內、心中。由此以觀天地開闢之理,洞曉世界萬物造化之功,明見陰陽二氣的交化終始,明察人世社會的治理機要,足不出戶而遍知天下事,眼不看窗外而懂自然造化的規律。不見事物而可以為之命名,不走動而可以到達神奇之境,這就叫作明知天地陰陽大道,可與神明交通,可應對萬事萬物,而神氣也會安如泰山、永駐我們心中。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譯文:

分威

發揮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籠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發揮。所以,要使志向堅定,思想安靜,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威力發揮要盛大,憑著內部的充實堅定;內部充實堅定,威力發出便沒有誰能抵擋。沒有誰能抵擋.就能以發出的威力震動別人,那威勢像天一樣無不覆蓋。這便是用堅實去對付虛弱,用有威力去對付無威力。這就好像“鎰”和“銖”比較一樣,相差懸殊。 所以,只要一動便一定有人跟從,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只要彎動一個指頭,便可看到其他指頭的變化。威勢一發出,就可使情況發生變化,沒有誰能夠阻擋。對唱和的狀況進行周詳考察.可以發現對方的任何間隙.明瞭活動變化的情況,於是威力就可以發揮出來。自己要活動變化,一定先要培養志向、隱蔽意圖,從而觀察對方的間隙,把握住時機。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實堅定,是養護自己的方法;自己講求退讓,便是使別人馴服的方法。所以,能夠“神存兵亡”,即精神專注而進擊之勢毫不表現出來,那便是大有可為的形勢。

散勢法鷙鳥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可神肅察也。

譯文:

散勢

散發威勢。即利用權威和有利形勢採取行動,要效法鷙鳥。散發威勢,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發威勢,一定要抓住間隙(時機)採取行動。威力收斂集中,內部精神旺盛,善於利用對方的間隙採取行動,那麼,威勢便可以發散出去。散發威勢時,要思想虛靜,從而考慮周詳;要意志充沛,從而能夠決斷。如果意志衰微,便會喪失威勢,加上精神不專一,那麼。說起話來便會不中肯,而且前後矛盾,變化不定。所以,要觀察對方的思想意志和辦事標準,運用揣摩之術遊說他,並採取不同的政治權謀謀劃各種事情,有時圓轉靈活,有時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間隙或意志等主客觀條件,就不能發散威勢。因為散勢必須等待間隙而採取行動,一行動便要發出威勢。所以,那些善於發現間隙(時機)的人,一定是內部蓄積著五臟精氣,對外能觀察形勢的虛實。他一旦行動.便不會失去散發威勢的實效,便會緊緊抓住對方的思想意志。及時瞭解對方的計謀。總之,形勢是決定利害的,也是能夠權變併發揮威力的條件。威勢衰敗,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審察事物結果。

轉圓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譯文:

轉圓

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就使用猛獸功法。所謂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便是指計謀沒有窮盡。要能使計謀無窮運轉,必須要有聖人的胸懷,從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這種不可估量的智慧來通曉心術。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測的,處於一種混沌的統一狀態。用變化的觀點來討論萬事萬物,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智慧謀略,各有各的形態。有的靈活圓轉,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開,有的隱秘,有的順利,有的兇險,這是為了應付不同的事類。所以,聖人根據這種情況以運用智謀,像圓珠運轉,以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他發揚自然造化之道,謀略開始後的一切舉動無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從而能觀察研究神妙莫測的領域。

天地是沒有終極的,人事是變化無窮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類別。觀察一個人的計謀,便可預測他的吉凶、成敗的結局。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變化,有的轉化為吉,有的轉化為禍。聖人憑藉自然之道,能夠預先了解事物的成敗,因此能夠靈活運轉而確立某種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成敗的關鍵。圓轉靈活,是為了使彼此意見融洽;方正直率,是為了正確地處理事務。運轉變化,是為了觀察計謀的得失;接觸外物,即與人交往,是為了觀察別人進退的意圖。只有瞭解事物的關鍵,把握對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對方緊密聯合,使彼此的主張一致。

轉圓生計要效法威勢無盡的猛獸。轉圓,就是讓計謀像圓體轉動那樣無窮盡地產生。要產生無窮之計,必須具備聖人般的胸懷,去探究那些奇策妙計的特點,並且領會它們,掌握它們,運用它們,從而與神秘難測的天地之道合而為一,去論遍萬類事物,去申說無窮事物的精微大義。不同的智略計謀,各有自己的特徵,有的具有靈活性,有的具有規定性;有的運用在暗處,有的公開實施;有的可致吉祥,有的可招凶災,就像萬事萬類那樣各不相同。所以聖智之士掌握了計謀的特徵和用法,像轉動圓體般地生發無窮無盡的計謀,以確定哪個可以合於事情,合於時機。所以聖人能夠與造化天地萬物的原氣合而為一,其動作行為中無不與天地之道相合,以此而能明察幽暗深微的事物環境。天遠地厚不可測知,人間事物形態無窮,各具類別,各有特徵。觀察一個人的計謀特徵,就可以測知其結果成敗。一般人轉圓出計,有的能導致計謀成功,有的卻導致事情失敗。聖智之士明曉大道,憑此可以預知成敗存亡,所以能從無窮計謀中選取最合事情、最合時宜的計謀來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這裏所說的「圓」,是為了迎合別人需要而擺出的種種解決問題的計謀。這裏所說的「方」,是指其中最可圓滿解決這一具體問題的措施。所謂從圓到方的「轉化」,是為了考察哪種計謀最合用。接觸實際問題,是為了觀測他人對待這一問題的真實態度。我們探知了所有問題的癥結所在,就要抓住關鍵環節,那麼他人所講的解決問題的真情實意就可以接引而盡了。

損悅法靈蓍

損悅者,機危之決也。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悅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2]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之辭。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

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悅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悅者,誓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譯文:

損悅

減損雜念以使心神專一,就使用靈蓍功法。

減損雜念、心神專一是判斷事物隱微徵兆的方法。事件有偶然巧合,萬物都有成有敗。隱微的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所以,聖人用順應自然的無為之道來對待所獲得的情況,觀察言辭要與事功相結合。心神專一,是為了瞭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決行動。行動了,解說了,外界還是不贊同,聖人不強加辭令進行辯解。所以,聰明人不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排斥掉別人的主張。因而能夠做到語言扼要而不繁瑣,心裡虛靜而不亂想,志向堅定而不被擾亂,意念正當而不偏邪。

適應事物的難易狀況,然後制定謀略,順應自然之道來作實際努力。如果能夠使對方圓轉靈活的策略不能實現,使對方方正直率的計謀不能確立,那就叫做“大功”。謀略的增減變化,都要仔細討論得失。要善於利用“分威”、“散勢”的權謀。發現對方的用心,瞭解隱微的徵兆,然後再進行決斷。總之,善於減損雜念而心神專一的人,他處理事物,就像挖開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在萬丈深谷中轉動圓滑的石頭一樣。

「本經」,主要討論精神修養。「陰符」,強調謀略的隱蔽性與變化莫測。本經陰符七術,即養練自己的智識,調動自身因素,運用自身力量去解決外部問題的七種權術。前三節是內在修煉的過程;後四節是結合內在發掘自身潛力的方法。每一環節都在側重說明,但有環環相扣、緊密相連!

「盛神法五龍」認為養神之法在於合自然之道,以求養神以通竅。

「養志法靈龜」認為養志要效法靈龜,以求養志以蓄威。

「實意法螣蛇」認為堅定意志要效法螣蛇,以求實意以儲存信息。

「分威法伏熊」認為分威要效法伏熊,以求分敵之威、增己之威。

「散勢法鷙鳥」認為散勢要效法鷙鳥,以求散敵之勢,扭轉局勢。

「轉圓法猛獸」認為轉圓要效法猛獸,以求像轉動圓體那樣使計謀快速產生。

「損兌法靈蓍」認為損兌要效法靈蓍,以求損兌言辭,隨機變辭。

你不是不夠努力,只是缺乏對人心的洞察|鬼谷子

精譯鬼谷子《轉丸》篇蘊含的頂級權謀智慧

原文:

轉丸之用,聖人逸之。概因情理順逆之變,機巧托於無形。然欲易者眾,行難者寡,故聖人無言爾。

以損為益,以迂為直,循道而行。如執丸,懷抱而化。圓之軌,順而未梗。若矛戳盾,持虛而將實;若載方物,輻軫一至,鍵其軸,則輕簡遠移焉。

勢若不濟,待養而成。時機未遂,靜以候之。

蓄德營勢,若執形而驅影,動必應,行必隨,轉丸若戲。

以損為益者,皆因能任今而顧後;見德若失者,乾坤孰有未定?否而為泰,廢棄至寶,轉丸之道矣。

天下萬物營營於四時,寓利弊尚於一形。辨者為始,化者為中,享者為終。

為利之大要,在勢之強弱。勝於強勢之必然,機巧化變,要在弱之。強弱相形示之,隨機而動,便宜行焉,轉於勢之強弱。

趨利避害,人之本,始於安然。承接功譽於私,遣返弊禍。功多譽顯,積弊為災,往復推之,轉於利弊之安。

陰陽丸轉,損益之變,因化為用。

譯文:

轉丸這個技術,知道的權謀高手,都不輕易告訴別人,很多東西都是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大多數人都尋求簡單的捷徑,而願意付出努力克服困難的人太少了,所以權謀高手知道,既然轉丸的技術這麼於使用和理解,所以就不輕易講出去了。

吃虧是福,迂迴前進,這都是道德經的核心,像抱著圓球一樣,擁抱變化。像圓球一樣的滾動,就不會遇見阻礙。這個過程就像,矛攻擊盾一樣,以虛攻實。如果運載仿佛,使用輪子,簡單直接的很願意搬運東西。

如果現在形勢不好,就等待轉化,如果時機沒到,就靜等機遇。

聚集自己的威望和能量來營造對自己的好的形勢,抓住了這個根本,形勢就會跟隨你的能量,轉丸這個技巧就更玩遊戲一樣。

吃虧是福的人,都是考慮長遠的人,不僅僅顧及眼前,更重要的是考慮未來。每天考慮自己的威望和能量不夠的人,不自滿的人,才能有更大的能量,未來社會會給他預留更大的空間。這時候就是的謙虛其實就是未來的更大的能量。低調才不會被人提前收拾,才有機會等到最後,這就是轉丸的核心。

天下萬物其實都一樣,初級的就是看清楚形式,中級的就是能夠適應變化,享受就會停止結束,永遠都在中間不斷地前行,而不是享受,享受意味著終結。(孟子有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利益的本源是勢力的強弱。想戰勝強大的勢力,必須讓自己低調。該強的時候要展示強大,別人才會尊重你,該弱勢的時候要屈服,這樣才不會受到傷害。這樣能夠轉化勢力。

趨利避害,這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都是想邀功,逃避禍患。但是功勞大了,別人就會嫉妒,從而就會有禍患,從好處就變成了壞處。這時候好事就變成了壞事。(再比如塞翁失馬,壞事有變成了好事)好壞都不是固定的,都是變化的。

動態的看待事物的變化,這是轉丸的重要作用。

點評:權謀家仇大律師認為,本篇轉丸展示的核心是太極。陰陽轉換,周而復始。強弱易位,待時而動。處在低位,才不會被成為眾矢之的,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在低位的時候,要適當高調,引起別人的重視,在高位的時候要適當低調,別人尊敬。強弱一直在變化,不要自暴自棄自己的低位,積極的擁抱變化,就能夠獲得成功。

欲望從來都不是用來滿足的,而是拿來利用的。

有人說,縱橫家真陰險,就會算計人。不,你可能誤會了,縱橫家只是根據通過「因內符外」的本事,觀察每個人的外在表現,揣摩出每個人的欲望,按需分配而已。

說到這裏,你應該能明白縱橫家嘴裏說的漂亮話,其實就是揣摩對方的心思,掌握對方欲望之後,組織出來的語言說辭而已。你說的正好是他想聽的,所以對方才會欣然接受,乖乖就範。當然你永遠不會告訴他,其實你一直在偷偷的揣摩他。你更不會告訴他,這其實是你的陰謀。

讓我們再次感謝劉勰的:因內符外,他一直嘗試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揣摩人心,要學會根據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洞察對方的內心欲望與訴求。其實你不是不夠努力,只是缺乏對人性的洞察而已。

鬼谷子:說話要有技巧,牢記這9句口訣

與智者言依於博
(與智者說話要依靠知識淵博)

與博者言依於辨
(與博者說話要憑藉有理有據)

與辨者言依於要
(與辨者說話要懂得抓住重點)

與貴者言依於勢
(與貴者說話要穩住自身氣勢)

與富者言依於高
(與富者說話要彰顯境界高度)

與貧者言依於利
(與貧者說話要示以實在利好)

與賤者言依於謙
(與賤者說話要學會謙遜卑下)

與勇者言依於敢
(與勇者說話要依靠知識淵博)

與愚者言依於銳
(與愚者說話要觀點深刻尖銳)

鬼谷子:內揵術的4個策略——教你如何打開別人的內心世界?

鬼谷子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

有些人之間感情看起來很疏遠,其實很親密,”有遠而親“;有的看似親近,實際上卻彼此疏遠,”近而疏“

有的人天天在領導面前卻不被信任,”日進前而不禦“,有的人遠在天邊卻聞其名而思念不已,”遙聞聲而相思“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呢?鬼穀子說:”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楗,就是門閂,現代的鎖一個意思,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有一把”鎖“,人的內心也一樣,那你怎麼把鎖打開呢?需要從最根本的事情上做起,內心深處與他人結交。

說點題外話,如何打開別人內心世界?很多人認為是要會高超的說話技巧,其實不盡然,打開別人的內心世界,溝通技巧只佔了一部分,要是別人看不到,也聽不到,或者不想听也不想看呢,再好的溝通技巧也無用武之地。那怎麼辦呢?鬼谷子告訴我們一些方法,用結交的方式打開別人的內心世界,看鬼穀子怎麼說:

原文:

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採色。

譯文:

或靠以道德結交,或靠以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道相結交,或靠以財物利益相結交,或靠以美色娛樂相結交。這些方式似乎一看就明白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還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們一一來說下這四類結交的方式。

一、以道德結交。

所謂“結以道德”,原意是指對那些好道德仁義來治國的君王,就要以道德仁義來和他結交,讓他認為你能夠幫助他。

道德的含義在古時候,跟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道德是不一樣的,古代道德一般指的是行道有所得,”德“通”得”,《道德經》中的道德就是這個意思;

在這裡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志同道合,有共同的信仰等。歷史上也有很多類似的案例,桃園三結義、梁山好漢、伯牙子期以及良臣遇明主等都是結義道德。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同道中人,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二、結以黨友。

所謂“結以黨友”,原意指對那些要建立心腹人才隊伍的君王,就要以結黨為他的心腹的方式來和他結交,以此得到信任。歷史上的君王無不需要培植自己的心腹,組建人才隊伍的。

當然我們現代社會就有所變化了,或者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積極的環境中來交友,正好這樣的環境我們都有,像同學圈、老鄉圈、興趣圈以及各種行業圈等都是,我們可以在裡面取長補短,開闊眼界、增進感情等。有這層關係紐帶在,我們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擴展事業了。

三、結以財貨。

所謂“結以財貨”,原意指對那些喜歡奇珍異寶的君王,就送給他們奇珍異寶,以此接近他們,從而有遊說和任用的機會。”財貨“就是錢財、物品,可以泛指經濟利益相關的關係。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的衣食住行,商業合同簽訂等,無不與經濟利益掛鉤;我們在這裡倡導的是積極的、正常的、符合社會法律法規的結交方式,也只有這樣向善結交的方式才會持久。

四、結以採色。

所謂“結以採色”,原意指對那些喜好美色的君王,就送美女、歌舞、玩物等給他們。君王收到這些,內心里便接納了你,你也就有遊說或被任用的機會。歷史上很多大臣都是以此來迎合皇帝的喜好,比如,費仲與紂王、蔡京與宋徽宗、和珅與乾隆等等都是。當然上面這幾個都是反面的例子,我們不能學;要取其精華,去除糟粕。

以上便是四類結交方式,要打開門,需要鑰匙,人與人之間的結交,也需要一個理由,不可能空穴來風,而要打開人的心鎖,結交就是打開的鑰匙;不過,不管使用哪一種方式,都要先了解清楚對方是哪一類的人。比如是做打零工的人,可能更適合的是”結以財貨“的方式結交,他更關心的是,在你這乾一天能獲得多少工資。

除了以上幾種之外,你還有哪些結交的方式呢?或者有哪些更好打開別人內心世界的方法呢?

內揵,是指從內心上下功夫、從內心謀劃以讓對方心服的策略。因人的性情不一而論,所以遊說他人,必先了解其性情,共同處事,先先尋求見解一致。

《鬼谷子》內揵篇:最直觀的原文注釋及譯文-含生僻字注音
《鬼谷子》內揵篇:最直觀的原文注釋及譯文-含生僻字注音
《鬼谷子》內揵篇:最直觀的原文注釋及譯文-含生僻字注音

《鬼谷子》第三篇——內揵術(上)

原文:君臣上下事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

翻譯:君主和臣子、上級和下級之間的關係,有時候疏遠了反而覺得親近,有時候親近反而覺得疏遠;主動謀求職位的反而不被任用,那些離去無所求的反而被召請重用。

「遠」者,總會給人一種神秘感,極易激發好奇心,自然而然想去接近,一知究竟,從而獲得心理滿足;而「近」者呢?因為「近」,因為時時能見,新鮮的感覺早已隨著相處的日日夜夜消失而去,更別說會激發什麼好奇心和求知慾了。這是鬼谷子告訴我們的一個普遍心理現象。

懂得「遠而親,近而疏」的道理,我們要學會克服這種心理現象,懂得珍惜當下,別等到失去之後再後悔,離開之後再留戀。

善於把握人性的賈詡

建安二年正月,一次曹操討伐宛城的張繡的戰役中,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投降曹操。期間,賈詡又獻了一條反叛曹操的毒計,並在他的策劃下,張繡得以殺得曹操施所不及。曹操的愛將典韋、長子曹昂和愛侄曹安民都在這次戰役中犧牲了。

隨後張繡與曹操恢復了戰爭狀態。一直到官渡開戰前,張繡再一次聽從賈詡的建議投降曹操。因為賈詡深知曹操當時正處於與袁紹對峙的緊要關頭,張繡的投誠無異於雪中送炭,曹操想的是讓全天下人都看到,他曹孟德愛才如命。不出賈詡所料,曹操非但沒有對策劃宛城之戰的賈詡恨得咬牙切齒,反倒對賈詡的才能打心底里是十分欣賞。賈詡深知「遠而親,進而疏」的人性特點,在之後與曹操君臣相處的日子裏,一直和曹操保持適當的距離,很少向曹操獻計,這反倒讓曹操對他更是倚重有加,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地位還能與日俱增,逐漸成為曹魏陣營舉足輕重的謀士,幾能與荀彧荀攸叔侄抗衡。

就之不用的許攸

三國時期的許攸本為袁紹帳下的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並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曹操攻克冀州後,許攸自恃功勞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居功自傲,數次故意譏諷曹操,被許褚怒殺。其實,許禇早就有了曹操的指示——許攸很狂妄,丞相很生氣。否則,許禇再愣點,也不敢隨便殺一個曹操身邊的幕僚!

許攸的死是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首先,許攸侵犯了多人的利益。其次,許攸沒有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他的投入和產出沒有成正比,過分誇耀功績會讓很多奮勇殺敵的將士,感到心理不平衡。最重要的是許攸不明白「就之不用」的道理,要知道功績是別人賞賜的,而不是自己夸出來的,過於誇耀功績難免會遭到曹操和眾人的反感。

原文:日近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翻譯:有的每天出現在君主跟前卻得不到賞識和重用,有的僅遙聞其人的聲譽和消息就讓人思念。

原文:事皆有內揵(jiàn),素結本始。

原文: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邑。

翻譯:(君臣關係),有的以道德相結合,有的以志同道合相結合,有的以金錢物質相結合,有的以靠封賞土地相結合。

原文: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

翻譯:這樣子做的意圖是為了,想親近就親近,想離去就離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

原文:若蚨(fú)母之從其子也,出無間,入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翻譯:就象母青蚨與子青蚨相隨而行一樣,它們出洞時不會留有任何痕跡,進洞時也不會被人家覺

察,獨自前往又獨自返回來,誰也無法阻止。

注釋:蚨母是一種昆蟲的名稱。傳說青蚨生子,母與子分離後必會仍聚回一處,人用青蚨母子血各塗在錢上,塗母血的錢或塗子血的錢用出後必會飛回,所以有「青蚨還錢」之說。

結以黨友的李世明和魏徵

有一年,唐太宗徵兵。有個大臣建議,不滿18歲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詔書卻被魏徵扣住不發。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徵還是扣住不發。唐太宗大發雷霆,魏徵卻表現得不慌不忙。

魏徵為人耿直,有才幹,是個忠臣。他不斷向李世民提意見,使李世民十分佩服。李世明曾給予他非常高的評價。

李世民曾說:我好比山中的一塊礦石,礦石在深山是一塊廢鐵,但經過匠人的鍛煉,就成了寶貝。魏徵就是我的匠人!

魏徵去世後,李世民非常傷感。

「或結以黨友」,指以同道朋友相結於君王。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君臣之間能以良師益友般的感情相交莫過於魏徵與唐太宗了,唐太宗把魏徵喻為明鏡來體察得失,把自己比作礦石,把魏徵比作匠人,足見其與魏徵的「黨友」之交。

在【內揵(jiàn)術】(上篇)我們學習了怎麼和遊說對象建立吸引和投其所好。本篇我們學習怎麼了解對方的內心想法、怎麼和對方建立穩定的關係,以及如何讓對方採納我們的思想和謀略。

原文:內者,進說辭也;揵者,揵所謀也。

翻譯:「內」指的是進諫我們的說辭;「揵」指的是只採納我們的謀略。

注釋:「揵」同「楗」,門閂(shuān)的意思。這裏的「揵」引申為關起門來,文中指和對方建立穩定的關係,從而只採納我們的意見。

原文: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

翻譯: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務必了解對方隱藏在內心的想法和計劃,策劃方案要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原文: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翻譯:事先要在內心深處思考這件事情是否可行,然後再向對方闡明做這件情的利害得失,這樣就能掌握領導的意志和思想。

原文:方來應時,以和其謀。

翻譯:當對方來尋求我們的意見時,要迎合對方的想法和謀略。

原文:詳思來揵, 往應時當也。

翻譯:先審慎考慮如何和對方維持穩定關係,等找到合適的時機再提出我們的意見。

因勢利導

當對方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或者有意試探我們的時候,不能一上去就提出反對看法和觀點,這樣很容易遭到對方的反感。如果有與對方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可以借鑑以下句式。

「這件事情我覺得挺好,但是……」、「你做的很好,只不過呢……」、「我完全認同你的想法,只是……」等等。

原文: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翻譯:如果進獻的計謀不合對方的心意,就不要再強行實施了。

原文: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 以求其變。

翻譯:這時候就要揣摩找到合適的切入時機,不斷地靈活應變來求得有利的方法。

原文: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揵。

翻譯:用變化的手法來探索對方的內心,就好像管子從門縫探索門閂一樣。

注釋:「揵」同「楗」,這裏指拿管子從門縫探索門閂。

什麼叫「變」

鬼谷子文中提到的「變」是【內揵篇】最核心的技巧。鬼谷子提倡「變」是為了求得「不變」。意思是說,我們的手法是變化莫測的,但是我們所要探求的對方的意志和情趣是不變的。這裏面的奧妙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不過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來體會這個手法。我們一起來看看田嬰是怎麼「以變求內」的。

戰國時期,齊威王死了夫人,後宮的王后出現了空缺。一天,齊威王把田嬰找來,問他後宮的美人哪個適合當王后。一聽這話,田嬰就頭大了,他只知道後宮中有七位年少而貌美的女子都深得齊威王的歡心,看不出齊威王最喜歡她們中的哪一位,別的就一無所知了。對此,田嬰心裏很糾結。

在一番苦苦思索之後,機智的田嬰讓人打造了七副耳環,其中有一副最漂亮。幾天後,田嬰就發現七副耳環中最漂亮的那副耳環戴在其中一位美人的耳朵上,於是面見齊威王。

齊威王大喜,加封給田嬰不少土地。田嬰既撈到不少實惠,又加固了自己的恩寵。

田嬰把這個「變」嫁接在七對耳環上,他知道齊宣王最喜歡的美人只有一個,是「不變」的。田嬰就是通過這個「變」「不變」的方法得以求「內」的。通過這個故事,相信大家對鬼谷子「變」的手法多少有點自己的體悟了。

原文: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

翻譯:說已經發生的事情,就要採用順著對方的言辭;說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要採用變化的言辭。

原文: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 ,而牧人民。

翻譯:善於運用變化的手法來探知地勢情報,是因為通曉自然運作規律,隨著四季變化採用不同手段,具有鬼神一般的魔力得心應手,始終契合陰陽變化規律,從而駕馭人民的思想。

注釋:四季變化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上策」、「中策」和「下策」

這裏又來了一個「變」,根據語境,這裏的「變」的意思是,話不能說太滿、不能說死。

當領導向我們詢問策略的時候,我們不要直接給出非常肯定的答案。我們可以提出「上策」、「中策」和「下策」三個方案,讓領導自己選,這麼做有三個好處。

好處一:領導會覺得你條理非常清晰。

好處二:不會發生諸如以下的情況。

好處三:你讓領導自己從中選擇、做最終決策,他會覺得你非常尊重他。

其實歷史上很多謀士都是通過提出「上策」、「中策「和」下策」這個方法進獻謀略的,這個方法充分體現了鬼谷子「變」的大智慧。

原文:見其謀事,知其志意。

翻譯:在和君王共同商討謀劃的過程中,就可以知道他的意志和興趣。

原文: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翻譯:如果你的提出的謀略不符合君王的心意,是因為你對大王的意志和興趣還不夠清楚。

原文: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

翻譯:領導認可你的謀略卻不採取實施行動,是因為他表面和你很親近,實際和我們內心是有隔閡和距離的。

原文: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翻譯:如果進獻的謀略不符合對方的心意,這個時候,聖人是不會一再強行推行他的謀略。

原文: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翻譯:那些表面和別人距離遠,但關係卻很親密的人,是因為雙方的情感暗合;那些表面和別人距離近,但關係卻很疏遠的人,是因為雙方的情感不合。

原文: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

翻譯:在職的人得不到上級重用,是因為曾進獻不當的計謀;下野人的被上級重新要求任用,是因為曾進獻的計謀應驗了。

原文: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

翻譯:每天在領到跟前卻得不到賞識的人,是因為覺得他提出的策略不合心意。那些遠離領到的人常常被思念惦記,是因為他們的謀劃和領到的計劃是契合的。

原文: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

翻譯:所以說,不了解情報和總體形勢就去獻策,必定事與願違。不了解對方的想法和處境而進行遊說的人,必定遭到非議和抗拒。

原文: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

翻譯:充分了解對方的真實情況和意圖再制定策略,這樣才能夠根據形勢推行主張,可以使對方和你建立穩定的關係,也可以使對方向你敞開心扉。

《鬼谷子全集》內容簡介:

「鬼谷子」是先秦諸子之一,《鬼谷子》一書是其後學者根據其言論整理而成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主要講的是攻守謀略的理論。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逕庭。《鬼谷子》一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是亂世之慧說,亂世之哲學。它的哲學是實用主義的,講求名利與進取,是一種講求行動的實踐哲學,其方法論是順應時勢,知權善變。因為千百年來中國一直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所以鬼谷子的學說沒有得到後人應有的重視,因此,歷代學者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譏詆者極多。儒家已經把中國人的思想洗的乾乾淨淨,徹徹底底。畢竟根據儒家的三觀,不說話的才是智者,所以自古以來中國的聖人都是石頭刻的雕像,或者掛在牆上的畫像。

其實,《鬼谷子》一書並非等閒之書,它一直為中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現又成為當代商家的必備之書。它所揭示的智謀權術的各類表現形式,被廣泛運用於內政,外交、戰爭、經貿及公關等領域,其思想深深影響今人,享譽海內外。 《鬼谷子》這部兩千多年前的謀略學巨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奇葩,我們後人在深入剖析《鬼谷子》的智慧謀略的同時,本著批判地繼承的原則,去其阿諛奉承等封建糟粕,汲取其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精華;去其弄權斗術等封建糟粕,汲取其謀略方法的精華。這樣,我們就不會囿於古書,而能將優秀的中華文化遺產為己所用,發揚光大。如果說《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鬼谷子》則專注於具體技巧,兩者相輔相成,不相上下。

人是貪婪的,人的幸福從來都來自於得不到的東西,人對利益的貪婪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所謂的幸福快樂只是人類的一種錯覺,其本質是對欲望的滿足後產生的興奮心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