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notes

談蜀國劉備、魏國曹操的用人哲學與職場學

劉備為何善於識人呢?他有哪些隱藏的技巧呢?

在三國的歷史上,劉備善於用人是出了名的,所以一出道就能帶著兩位當世神將萬人敵,閒樂生少時看《三國演義》寫到一馬弓手竟能溫酒斬華容的時候,簡直爽呆了。後來諸葛亮龐統這些被周瑜曹操孫權追捧的牛人也都由於劉備而人盡其才,更盡顯其用人魅力。而那些因種種原因未能追隨劉備的人才,都在其他陣營大放光芒的同時,也苦嘆有緣無分,心中仍給劉備留了一個位置(如潘叡、袁渙、黃權、徐庶、郝普)。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劉備各種評價之中也最佩服的就是他的用人。

劉備的識人術,堪稱一絕。就說諸葛亮,幾乎年過半百的劉備,不但屈尊三次請出一個陌生的27歲的年輕人,而且從此對他是言聽計從,終於開創了蜀漢,成就了千古君臣佳話。這份眼光和膽量,放眼歷史也劉備能做得出來。

那麼劉備的識人術中,到底藏著什麼技巧或說精妙之處呢?下面咱結合著三個事例,逐次道來……

一、有否稜角?

這個特點,劉備早就開始運用了。比如劉備、關羽、張飛,這三大蜀漢原始股。關羽和張飛都是啥人物?共同的特點就是稜角分明!而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便是劉備提拔魏延。

須知對於蜀漢來言,有兩大命門。一個是荊州,這裡是蜀漢爭奪天下的前沿,丟了這裡,就意味著蜀漢勢力被封死,失去了爭鬥天下的資格,所以蜀漢第一名將關羽在鎮守。另一個就是漢中,這裡是蜀漢自保的關鍵,當年曹操攻取了漢中後,曾造成“蜀內一日十驚”,故而幾乎所有人都認定了,必是蜀漢第二號名將張飛前去。

但出人意料的結果發生了,劉備直接點了魏延,並問魏延:你打算怎麼固守漢中?魏延答:要是曹操舉國之兵前來,我誓死把他們擋住,要是曹操命將領前來的話,那我魏延就全乾掉他們!

魏延的這份豪言,對於深諳為官之道的人來言,簡直就是自作死。可魏延卻就有這氣概,這份稜角。果然劉備大喜。由此魏延鎮守蜀漢命門漢中,力保蜀漢根基。可惜最後姜維卻破壞了魏延當初的漢中佈局,放敵兵入漢中,這是公認的蜀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備為何這麼重用有稜角的人?有句老話叫:有本事的人,從不拍馬屁。或是:本事越大脾氣越臭。而劉備正是抓住這一特點。其實哪怕諸葛亮,都是稜角分明的人,還在隆中高臥時,他就敢自比管仲樂毅的。這也是趙雲,為何被劉備冷落的深層原因之一。

二、有否不走尋常路的膽略?

這第二點,劉備和曹操非常一致,這其實是必然,所謂“以正合,以奇勝”。在曹操和劉備陣營中,分別有兩大“正合人物”,荀彧和諸葛亮。那麼這個奇勝,就成了能否成功的關鍵。所以曹操有郭嘉,這位私德很差,經常被陳群等人彈劾的軍師,那劉備呢?

這個“奇勝”,就是龐統和法正!用這兩人物對比諸葛亮,恐怕人們都會感嘆,他倆的個性太彪悍,都喜歡不走尋常路。沒有龐統,劉備想取西川那太難了,正是在龐統“西川上中下三策”的引導下,劉備才最終成功。但最能說明劉備此特點的是法正。

對法正,曹操都嘆:天下智謀類的奸雄,我都得到了,可惜獨獨遺漏了法正。劉備則更是對法正言聽計從,甚至一度超越了諸葛亮。法正到底“奇”在哪兒了?

奇在恩仇必報。劉備奪了西川后,法正得勢,立刻就開始報仇,當初誰的罪過自己,無論大小,有意還是無心,統統加倍奉還。一時間許多人都驚恐不已,紛紛跑到諸葛亮面前去告狀。這是法正,為人方面的“奇”。

那麼劉備為何如此重用這類“奇才”。答案早已說明“以正合、以奇勝”。所謂雄主的胸襟,都體現在對“奇才”之上。這同樣也是趙雲為何沒被重用的另一深層原因。

三、有否忠義?

倘若說,有否稜角,有否不走尋常路的膽量,是劉備識別大才、奇才的用人特點的話,那麼對於其他類人才呢?劉備也很簡單,幾乎就一條:有否忠義!

在劉備攻取了西川后,名聲赫赫的許靖主動投降,可劉備卻最初不搭理,直至法正勸他:許靖好歹當今著名名士,當個“花瓶”也好。劉備這才給了許靖臺階,封空頭高官,但實權卻啥也沒有。相反對於那些忠義之人,卻分外親熱。

曹操的用人哲學

一部三國史,就是一部用人史。

劉備得關羽、張飛二將,得以嶄露頭角,後來得到軍師孔明,才具備一爭天下的資本;孫權有大都督周瑜,謀士魯肅,才能虎踞江東,赤壁之戰一把大火,把曹操燒了個灰頭土臉。後來又發掘出後起之秀呂蒙,使得關羽敗走麥城。

不得不說,劉備、孫權都是用人的高手。但兩人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過於依賴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劉備沒了關羽、張飛,頓時如猛虎失其爪牙,最終落得個命喪白帝城;孫權如果沒有周瑜、魯肅、呂蒙,整個東吳也就只剩下一堆平庸之輩了。

從這個角度看,曹操要比劉備、孫權高明一點,因為他從來不過分依賴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而是廣招天下英才,使得曹營中人才濟濟。

為了招攬人才,曹操數次發布《求賢令》,而《求賢令》中的那句話,正是曹操用人哲學的核心: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在用人方面,劉備喜歡談道德,孫權喜歡看出身,唯有曹操百無禁忌,只有一個標準:唯才是舉。

曹操大戰袁紹時,袁紹的謀士許攸前來投靠,曹操居然高興得忘了穿鞋,直接光腳出門迎接。後來,正是採納了許攸的建議,曹操才成功偷襲袁紹的糧草重地烏巢,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大才子陳琳,曾在袁紹手下做事。他為袁紹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把曹操罵了個狗血噴頭。不僅罵曹操,還把曹操的祖宗八輩給罵了個遍。尤其是罵曹操為太監之後(曹操之父是太監的養子),戳中了曹操心中的痛點。據說,曹操當時正患頭痛病,讀了陳琳的檄文後,頭痛病立即痊癒——由此可見這篇文章的威力。

後來袁紹大敗,陳琳被曹操所俘。雖然痛恨陳琳罵其為太監之後,但由於愛惜陳琳之才,曹操還是讓陳琳當了官。陳琳感嘆曹操胸懷之寬廣,從此對曹操忠心耿耿。

大將魏種,深得曹操賞識。兗州被呂布所奪後,很多人都背叛曹操,轉投呂布。曹操說,他們背叛我,我不意外,魏種是不會背叛的。

話音未來,就傳來了魏種投靠呂布的消息。曹操被啪啪打臉,怒髮衝冠。他揚言:除非我抓不到魏種,只要抓到,我一定扒其皮、食其肉。

後來,呂布被曹操打敗,魏種成了曹操的俘虜。這時候,曹操終於可以報仇了。可面對魏種,曹操卻「慫」,不但沒有扒其皮、食其肉,還讓他當了大官。對此,曹操的解釋是:唯其才也。

什麼叫愛才如命?曹操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三國司馬懿的職場謀略

諸葛亮曾說,我這一生最害怕的人就是司馬懿——這足以證明司馬懿的實力。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他隱忍以行、以弱示人,最終厚積薄發、一招制敵,這一切無不證明司馬懿是一個很會用心之人。

司馬懿熬過了三代帝王,最終成就了自己的霸業:可以說他才是三國最成功最牛逼的打工者!

要知道司馬懿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在政壇中只是一個小角色,說家世,雖然是小有名氣,但比起荀彧簡直差太遠;論人脈,一開始也並沒有結交到什麼位高權重的人。

那麼他又是憑藉什麼方法走上人生巔峰的呢?

他的職場之道絕對適合大家在「混」一些險惡的工作環境時拿來借鑑。

職業發展規劃的重點是韜光養晦、明哲保身

司馬懿的職場生涯一開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原因竟然是其有「鷹眼狼顧」之相。

《晉書》上說,司馬懿本人有偉大的志向,但是據說司馬懿回頭看人時像狼一樣,只回頭身體卻保持不變。

而且還說曹操曾經做夢夢到三匹馬用一個馬槽吃食兒,曹操認為其中有一匹就是司馬懿,於是十分討厭他,還告訴兒子曹丕說司馬懿不是只想做下屬的料,不可重用,否則日後一定會覬覦咱們的產業。

對於足智多謀、胸懷大志的司馬懿,他既欣賞他的才能,又心存猜忌。所以,剛剛步入仕途的司馬懿,職業發展規劃第一個重點便是韜光養晦、明哲保身。

司馬懿一生的態度:他永遠都不著急,也能夠忍受任何人給他的恥辱。因為他要的是整個天下,所以在得到那個以前,他只能默默地堅守。

足夠的專業能力是職場立足的法寶

司馬懿因為一直被猜疑,幾度失去兵權,從曹操到曹丕,一直被猜忌,但曹睿幾次提拔司馬懿,並委以重任,原因就是除了他,沒人能夠克制諸葛亮的北伐。

據調查顯示,一般行業的知識更新時間大約為5年。企業想要發展,人才就要與時俱進,能力要有所提升。

善於學習的職場中人總是能夠順利地爬上職場的高峰。知識是無止境的,多學知識好處多。人要不斷前進,不斷給自己充電。

所以,選擇與自己職業發展息息相關的、最前沿的知識去充電,豐滿自己的羽翼,才不會被踢出職場外。

務實苦幹,到什麼山頭,高唱什麼歌

曹操閱盡天下奇才,自己亦是天才,他看的出來出司馬懿絕非等閒之輩。曹操留司馬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他死後俯瞰天下,能與孫權和劉備相抗的人只有司馬懿。

於是曹操先安排司馬懿在丞相府的後院養馬,做個弼馬溫。「司馬」與「飼馬」發音相近,多少有點拿其姓氏開玩笑的意味,司馬懿欣然接受。

司馬懿深知曹操用人謹慎多疑,於是在近九年的時間裡一直夾著尾巴做人。

一個文學掾恨不得連曹家馬廄的雜事都顧及到,事無巨細、勤勤懇懇、滴水不漏,對曹家肝腦塗地,曹操想稱王稱帝,司馬懿趕快支持叫好。

既然到了這座山,那就踏踏實實在這山頭上腳踏實地的幹活,老闆說什麼都擁護,比抖什麼機靈都安全。

總之司馬懿看起來幹活踏實,又聽話,曹操最後不僅沒抓住把柄幹掉他,還讓他成為了自己兒子曹丕最信任的老師、朋友。

待人接物,仁義寬厚、化敵為寶

司馬懿明知曹丕送婢女靜姝給自己,其實是在他家安插間諜,他不但不揭穿,反而百般疼愛她,替她修祖墳,名揚天下時娶她。

結果哄得靜姝夜夜為他煮小羹,為他縫棉衣,為他懷孕。後來靜姝難產而死,司馬懿藉此機會佯裝中風癱瘓,成功麻痹防著他的曹家人,並瞅準時機最終成功奪得實權。

司馬懿在待人接物方面同樣仁義寬厚:他曾經為了救楊俊苦苦哀求曹丕,而且叩頭流血希望赦免楊俊,非常仁義重感情。

他對待部下也非常寬厚,申耽和申儀兄弟長期割據上庸地區,曹丕讓孟達接替申耽守上庸,把申耽免職在司馬懿駐守的南陽。

司馬懿對申耽兄弟寬厚籠絡,申耽任將軍在司馬懿部下直到去世、盡職盡責。

司馬懿的成功不是偶然,同樣司馬懿的成功能夠複製。

從三國歷史領悟的職場之道:老闆有這7種特質,就趁早離開吧!

經理人月刊提到 我們講公司,其中,影響你「仕途」最深刻的,其實就是老闆。意思是,縱然你學富五車、滿腹經綸、才華洋溢,但如果你遇到不值得跟的老闆,就算你跟他10年20年,也不會有什麼成就。

是的,雖然工作不好找,不過你還是要知道,縱然「君擇臣」是常態,然而「臣亦要擇君」,才能確保自己在職場上有正向的循環。

三國時期,年僅20歲的少年天才謀士郭嘉,曾第一時間跑去找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袁紹,希望能在他帳下當幕僚,但他跟袁紹見面後大失所望,於是離開遠去。

袁紹謀士辛評、郭圖問他理由,郭嘉說:「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這段話說的重要,有兩層主要含義,但我拆成四個點來談。第一層說明求職者應該用什麼角度看待求職,以及求職的核心目的為何;第二層則解釋什麼樣的老闆不能跟,值得求職的朋友們借鏡:

1.一個聰明人,一定要懂得慎選,為自己挑一個好老闆。

選好老闆要幹嘛?就是為了給自己有舞台,有表現機會,可為自己建立show case,身價就能越來越高。換言之,求職之目的,不在於有份薪水可拿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找能給你舞台的老闆,讓自己有所表現,有所歷練,才能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才華與成績,這樣以後就是職缺來找你而不是你去找職缺。

2.那袁紹是不是好老闆呢?不是。郭嘉的第一個理由是:「他不會用人」。

郭嘉認為,雖然袁紹試著模仿周公那種謙恭的態度去吸引人才,不過他只會做表面功夫,並非真正重視人才,也不懂得如何應用人才。那為什麼老闆懂得用人重要?這就呼應了第一點所說的,好人才要的是舞台,要的是表現機會,若老闆不懂用人,就像太監逛窯子—無用武之地,這樣的老闆跟著也沒用。

3.袁紹不是好老闆的第二個理由是:「他的想法很多,但沒有重點,無法歸納出結論」。

俗話說:「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原因出在很多老闆認為官大學問大,明明不懂還要裝懂,所以硬要針對自己不會的事給很多指導,最後團隊不是空轉就是經常做白工。因此郭嘉不願跟著他,就是不想讓自己浪費時間。

4.最後一個理由,是因為:「袁紹喜歡謀劃、出主意,但又遲遲不下決斷」。

這其實很合邏輯,我們從第二點就可以看出,既然他想法多又沒重點,加上袁紹的個性本來就優柔寡斷,當然就無法給出具體命令。這樣的情況,容易導致重要的時機延誤,皇帝不急急死太監,這樣的老闆,自然也是不能跟的。

那麼郭嘉說得準不準,非常準。

歷史證明,袁紹雖然匯聚不少人才,但最後結局卻是走的走、死的死、散的散,兩個兒子袁譚跟袁尚搞分裂,同時讓集團內的老臣也各自選邊站,最後禍起蕭牆、自相殘殺,終至同歸於盡。這一切,郭嘉很早就料到,因此沒有選擇幫袁紹效命,而改去找曹操,的確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總結袁紹在歷史上的表現,中國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直言:「袁紹的愚蠢、固執、狂妄,基本上是三位一體的。他因狂妄而固執,因固執而愚蠢,又因為愚蠢而狂妄。」

《三國志》作者陳壽形容袁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也就是說,袁紹這個人,看起來溫文儒雅、寬宏大量,實際上心理陰暗,見不得別人好,容不下別人比他聰明,受不了別人比自己判斷更正確。

也因此,袁紹打曹操,是因為他看不慣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地位卑下,怎麼可以因「奉天子以令不臣」而鹹魚翻身、魚躍龍門,甚至還當了大將軍,這口氣怎麼說都嚥不下;他貶了自己的頂尖謀士沮授,因為沮授比自己聰明,料事如神;他殺了田豐,只因為田豐比自己更正確,正確預料了官渡之戰的失敗,所以打了敗仗回頭就立刻殺了他。

綜合上面所說的故事與分析,歸納了「不能跟的老闆」七種特質,給大家參考:

1.嫉妒員工比自己強的老闆不能跟
2.不懂用人的老闆不能跟
3.無法給你舞台表現的老闆不能跟
4.想法太發散同時又優柔寡斷的老闆不能跟
5.總是認為自己最聰明最厲害的老闆不能跟
6.不願承認自己犯錯的老闆不能跟
7.一旦有錯立刻把黑鍋推到員工身上的老闆不能跟


若你正在求職,你應該避免有這幾種特性的老闆;若你正在工作中,發現自己老闆是這樣的人,建議你還是早點離開,快點去追尋賞識你的伯樂吧。